若閣下有一位在外國出世而又久未回港的親戚,假設他沒有在港讀過書,他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FBC(foreign born chinese)
。在FBC之中,又以ABC(america)和CBC(canada),還有BBC(britian)的為多。
在加拿大,我便經接觸對這類FBC。他們有一個特徵:一、不能聽中文,二、只能夠聽中文,三、只能說和聽中文,或四、能夠寫、讀和聽中文。數字逾大,人數亦倍減。我暫時尚未見過一位「第四類」的FBC,「第三類」有很多,「第二類」更多,「第一類」(我想)反而會少一點,但第二代FBC則會帶有很多的「第一類FBC」。
我個人頗為不喜歡「第二類」的FBC,因為他們既能聽,那麼一定能說,或懂得如何去說。卻因為懶的關係,不去練習,便連自己的「祖語」也不懂。你說,他們該不該死?「第一類」的成因是家長的「崇洋」觀念,那是可憐的,不能怪他們。「第三、四類」是由自己的努力而「修成正果」,他們的家長當然亦要加分,也是我最欣賞的。
不過,無論是第幾類,我個人認為這班FBC都是一個悲劇,是一個社會的悲劇,例如有些人因大陸的問題而要逃離家鄉,遠赴異國,重新開始;有些是為了前途,而一去不返。在一個帶有中國傳統思想的家長,在異地和別的中國人結婚,生兒育女,兒女又接受了外國的教育,使兩代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文化不同(當然也有家長是比較洋化的,我說的是大多數)。你想,若你生了一個要用第二語言和他溝通的兒女,雖然能交談,但總會有一點「怪」。
香港的將來,我不敢抱太大的寄望,政府在「唱好香港」上的工作,的確做得很好,特別在就業數據方面。在異國生活,或許是我其中一條主要的出路;可以選擇的話,當然是先選香港,可惜競爭太激烈,以我自己的能力,機會始終有限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